此次调控为最严厉房地产政策
发布时间:2010-12-22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4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后,一系列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政策”相继出笼。而且,一周多的时间里,政策几乎是一天一个新面孔。在房产新政的威慑作用下,炒房团们纷纷大举撤离房地产市场,投资客们也在考虑选择新的投资目标……
在中国的房地产史上,国家曾有过四次针对高房价的宏观调控大举措,其中要数今年的最为特殊。每户限新购一套房的政策,仿佛让人们回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凭票购买彩电、冰箱等紧俏商品的日子里。
历次调控“越调越高”
自1999年内地房地产市场全面走出前一轮危机后,商品房的销售价格几乎每年都在攀升。2005年以来,伴随着这样的呼声越来越高涨,国家开始出手调控高房价,但每一次只是起到了缓冲的作用,事后房价往往出现报复性的上涨。于是,有人调侃称,房价是越调越高。
第一次,严控银行信贷的效果非常好,上海房价一夜间差不多跌了30%。当时,包括炒房者在内的房屋持有人,多数从未遇上过房产调控,心中充满恐慌和迷茫。
第二次严控银行信贷的效果就要差很多,因为大家经历了2005年的房价起伏后有了“免疫力”,房屋持有人的心态普遍好了很多,房价的实际降幅小了不少。
今年年初,当各地的房价再一次像脱缰的野马一样狂飙时,国家出台了又一轮的房产调控政策。而这一次,就是被人们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政策”的调控措施。部分城市最终不得不采用行政手段,限制购房的需求量。
面对房产调控政策的一次次失效,也许我们该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真的是温州炒房团把房价炒高的吗?还是通货膨胀下的必然结果呢?
用真实故事解读新政
房产新政出台的那一周多的时间里,无论是有房的,没房的,正在购房的和刚刚把房子卖了的市民无不纠结其中,对突如其来的房产新政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关注。
本报4月26日出版的《快钱周刊》切合市场的热点和读者的心理,动用了5个整版的篇幅,以“新政很猛市场有变”为主题,进行了大型专题报道。平日里对上海房产市场颇有研究的我,有幸成为这一组专题报道的主力记者,用一个个生动形象的真实故事向广大市民们解读了房产新政的特点。
那几天时间里,我和我带的实习生四处奔波采访,不仅去问售楼小姐或房产中介最近的买卖情况如何,大家对新政的反映如何,还令人难以置信地深入到了二手房买卖的成交环节。因为切入得深,获得了大量的真实案例。也因为用形象而真实的案例说话,才让报道比平铺直叙的分析更有说服力,感动了读者。
需要指出的是,发稿那天,其实多数人还没有弄明白第二套房究竟是“认房不认贷”还是“既认房又认贷”。因为我天天关心房产新政的变化和各政府部门的声音,因此比同行和同事们更早地认清了形势,文章中提及的所有案例都是依照“既认房又认贷”政策下遇到的问题撰写的,事后被证实非常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