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交易遭遇“冷五月” 成交地价再创新低
发布时间:2011-06-08
2011年初,国八条、京十五条等一系列楼市调控政策相继出台,北京楼市一度陷入冰点。继“清明”、“五一”两个小长假的楼市遇冷,到端午节成品房的惨淡收关,五月北京房地产市场依旧低迷。受此影响,房产商的拿地热情直线下降。今日,中国指数研究院公布北京5月土地交易数据,1-5月北京住宅用地累积供应量159万平方米,不到11年住宅用地供应计划一成,其中,5月北京成交地块总价最高额仅为10亿元,再创历史新低。
数据显示,北京5月成交地块中仅两宗来自朝阳地块,其余均为郊区地块,这也直接影响了土地成交总价,位于顺义区仁和镇梅沟营村(南侧)地块成为本月标王,但成交价也只十亿元而已。土地成交面积方面,最高值不超过22万平方米,相比三、四月土地成交面积有明显下降。此外,由于城八区地块较少,成交地块楼面价均值也呈现低迷,顺义、平谷等郊区地块楼面价维持在两千水平,与以往万元均价有较大反差。地块品质、开发商对市场的较差预期,导致5月土地溢价率持续走低。
政府宏观调控催生“冷五月”
五月初夏,但政府部门“控地价、稳房价”的宏观调控政策却给本应火热的房地产市场吹来一丝冷风。5月12日,国土资源部提出,在坚持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制度的同时,采用"限房价、竞地价"、"限地价、竞房价"、"综合评标"等出让方式,抑制居住用地出让价格的非理性上涨。5月17日,北京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公布《北京市2011年度土地储备开发计划》,称2011北京新增开发土地0.25万公顷,与2010年计划新增储备开发土地0.3万公顷,相比下降16.7%。
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直接打压开发商的拿地热情,加之京十五条出台后的成品房惨淡销售业绩,开发商多采取低调观望态势,更有甚者直接舍弃一线市场,转战二三线市场,进一步加剧北京土地交易市场的惨淡。
溢价率平平,结构品质拉低成交价格
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数据显示,5月北京推出2宗住宅用地,分别位于顺义和延庆,推出楼面均价仅595元/平方米;成交3宗住宅用地,分别位于平谷、顺义和大兴,成交楼面均价4428/平方米。推出面积为22万平方米,环比减少79%,同比减少80%;共成交3宗住宅用地,成交面积29万平方米,环比增加24%,同比减少69%。
相比1—4月统计数字,5月北京土地溢价率持续低迷,平均溢价率仅为6%,从成交的3宗地块中不难发现,地块结构和地块位置是影响溢价率的主要因素。
由于地块中仅有两宗来自朝阳区,其余均来自远郊县地区。虽然地块出让价格不高,但地块品质较差,开发商拿地热情不高,参与竞买的均是当地企业,地块多以底价直接竞得,更有流拍情况出现,导致地块成交价格不高,溢价率低迷。
据悉,今年北京将大力建设建保障性住房,且推出地块都集中在城八区以外的郊区,在结构品质方面相对劣于城八区水平,因此,以此预期,底价成交将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土地溢价率依旧会保持低迷态势。
保障房占据土地用地半壁江山
5月5日,国土资源部下发《2011年全国提地利用计划》,要求优先安排民生建设用地。5月12日,国土资源部公布了《2011年全国住房用地供应计划》表明2011年全国住房用地计划供应21.80万公顷,全国计划供应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和中小套型商品房用地17.13万公顷,占住房用地供应计划的78.6%,比去年提高2个百分点。
与全国接轨,今年北京规划保障性住房占住宅用地的52%,多数地块将配建保障性住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商品房销售市场,开发商拿地热情减退,或改以远郊县为新的战略发展基地。另据情况表明,目前北京保障性住房开工仅为三成,政府会大力推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落实,在未来的一个季度里,商品房与保障房仍有一场“博弈”。
结语:纵观五月北京土地交易市场,底价成交、流拍等情况较为普遍,开发商拿地热情继续减退已是不争的事实。政府依旧走加强宏观调控的路线,确保“控地价、稳房价”的有力实施,在保证保障房供地完成的前提下,短期内土地储备部门会适当放缓商品住房推地节奏,土地市场还将在低谷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