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宜居网 用户登录 注册账号
联系我们 关于宜居网

百年住宅:瞄准行业痛点 发力美好人居

发布时间:2017-11-2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房地产行业表现较为突出。日前,在浙江绍兴举办的2017年百年住宅建设交流会上,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刘志峰指出,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住房产品质量逐年提高,但设计和建造的短板仍然比较突出,难以满足社会和时代的需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各行各业深化改革,转型升级。在房地产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催生着住宅产品的不断出新。其中,长寿命、高品质、绿色低碳的“百年住宅”的倡导,树立了中国新一代住宅产品的标杆,形成了符合市场需求的有效供给。
“百年住宅”的使命
       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住房消费已经从“有房住”转变为“住好房”,从“过日子”转变为“过好日子”。
       但由于长期受粗放式住宅开发模式及生产方式的局限,我国住宅产业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较低、资源消耗大、环境负荷重、住宅使用寿命短、质量和性能不能完全令人满意,与中央提出的节能减排降耗,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副总裁孙英认为,目前,中国城市住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两大痛点亟须解决:一是产品资源能源消耗严重,二是住宅质量品质不高。
       在2017年百年住宅建设交流会上,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刘东卫指出,房地产业应由过去粗放式发展模式向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转型。
       “加快转变住宅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住宅产业化,通过技术进步把房地产业从传统建造业转变为先进制造业,要建立符合产业化要求的住宅建筑体系和部品部件体系,建造长寿命、高品质的绿色低碳型百年住宅,对于推动住宅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刘东卫说。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建设“长寿命、性能优良、绿色低碳”的百年住宅,不仅是行业转型升级、提升质量的迫切需求,也是解决房地产业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据悉,“百年住宅”是以可持续居住环境建设理念为基础,力求通过建筑产业化,全面实现建筑的长寿化、品质优良化、绿色低碳化,通过保证住宅性能和品质的规划设计、施工建造、维护使用、再生改建等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体系与集成技术,以建设提高居住长久价值的人居环境。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名誉副会长童悦仲表示,“百年住宅”的内涵更为丰富。它不仅仅是延长建筑主体结构的使用寿命,还要有可变性,让几代人可以享受。同时,还要有更高的性能配置,要求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刘东卫还指出,建造“百年住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生产方式上的转变,而且需要认识理念上的提高;既要有技术上的支撑,也要有政策、组织上的保障。
标杆示范的力量
       作为示范项目,位于浙江绍兴的中国百年住宅项目宝业新桥风情在此次交流会上亮相。据悉,该项目是浙江省第一个百年住宅示范项目。
       作为项目的总设计师,刘东卫说:“这个项目全面实现了产业化与生产方式与发展模式建设转型,打造了国际水准百年住宅示范新高度;研发采用了两种主体产业化技术攻关,即叠合式剪力墙集成内保温体系和装配式剪力墙集成内保温体系;建筑工业化、建筑长寿化、品质优良化及绿色低碳化四方面集成,综合应用优质部品,推动中国住造发展方式品质技术升级。”
为什么“百年住宅”可以实现如此高的水准?
      《中国建设报·中国房地产》了解到,“百年住宅”产品借鉴了欧洲和日本的先进工业化集成技术和居住模式,利用开放建筑和SI体系,以空间创新和技术创新赋予住宅全新概念。
       具体而言,该产品体系主要包含几大核心内容:第一是通过PC剪力墙结构实现空间可变,主体结构100年寿命,打造全生命周期住宅。室内减少承重墙,实现大跨度空间,为将来户型的可变调整预留可能性和自由度,实现在不同家庭人口模式下,空间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由分割,从而满足不同人生阶段的家庭生活需要。第二是干式技术,实现内装改修的便捷安全。改变了传统内装将各种管线埋设于结构墙体、楼板内的做法,通过采用SI分离工法,如墙体与管线分离、轻钢龙骨隔墙等干式技术,保证结构与设备管线维护和更换的便利性。第三是工业化集成部品选用,通过采用整体厨卫等工业化的部品系统,既顺应了产业化发展方向,同时保证了建筑品质要求。
       孙英曾强调,“百年住宅”的核心价值理念是“新四化”,即建筑长寿化、建设产业化、品质优良化和绿色低碳化。同时,她对“新四化”进行了专业解读:延长建筑寿命就是最大的绿色。支撑建筑长寿化的相关技术很多,包括大空间灵活可变,采用SI建筑的结构体和填充体完全分离技术体系,延长主体结构、部品部件的使用寿命,提高外围护的可改性等。(《中国建设报》)